Posts by Tony X
2022 September 19th – The Queen’s Memorial
2022 August 21st- Summer Concert in the Park
2022 August 20th – Volunteering for Picnic Activities in Indian Communities
2022 April 3rd – Visiting Hindu Temple
2022 June 24th-26th – Exploring the First Landing Site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nada
重磅|让温金友登上加拿大5元纸币签名活动结束,但加拿大华人的征程却刚刚开始
2022年5月7日,促动头像入选加拿大新版五元货币的“温金友签名”结束了。线上、线下签名超过15000份,创了近年来国会请愿的“历史记录”。热心网友还制作了“签名纪念币”图片,纪念13818份网上签名。 参与发起签名的国会议员董晗鹏先生录制了视频,用普通话鼓励华裔民众继续传播、扩散温金友前辈的感人事迹,以便让更多的社区成员知道,也让其他族裔了解。他更鼓励民众向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写信,以介绍温金友。 董议员的建议很有意义。这些建议的实质是让人们发现历史、受到感召,同时善于运用加拿大的政治机制,有效发声。 发现历史不难,前提是有要发现的愿望。就目前的观察来看,有的社区成员不仅对加拿大华裔移民史两眼茫然,对华夏历史也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很鄙视本民族历史,认为充满着血腥、内斗、打打杀杀,这些人自恨心重——有此心理者,恐怕对世界历史也了解不多,不了解冷兵器时代的“野蛮内核”。 更有些人,他们虽了解世界历史,却出于双标心理仍然痛恨华夏历史——认为别国武斗是文明的进化,华裔历史的战争是原始的重复。同样的双标心理,让他们不能公正地看待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对待中文报道中的不实之处怒发冲冠,但是对于英文媒体抹黑华社的报道却报以宽容。 自恨的人不可能自信,不自信的人不可能自珍自爱、自强不息。温金友前辈一定不是自恨之人,否则不会顽强地为了争取应有的权益而奋斗终身。华裔社区的发展之路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自重、自爱、自强。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人性,认同自己的族裔身份,虚怀若谷,学习他人优点、正视自身不足。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受到感召比较难。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就拿“温金友签名”来说,扪心自问,多少人刚开始转发了却没有签字?打开网页签名用不了一分钟,但是比起动动手指转发,还是费了点点工夫!就如同某次示威集会号召,微信群内数百人群情激奋,真正到场的仅有一人!又如同,做社区工作中常遇到某些微言大义、慷慨陈词的群众,邀请他们“为社区工作出点力”、“为社区活动捐10块钱”,他们马上坚辞,“出钱出力不需要,我更愿意给你们一些建议”。听起来像笑话,可惜是事实。 2005年,83岁高龄的黄金焕(Gim Wong)先生从温哥华出发,骑摩托车到渥太华去见总理,呼吁为人头税和排华法令平反。今天还能有人吃得了这个苦来做一件为全社区鸣冤的事吗? 黄金焕(Gim Wong) 现在是为温金友签名,如果换成“助力温金友上五元加币,每人捐助五块钱”,结果如何?还能有超过15000份响应吗? 动手指转发、动嘴皮子吵嚷不能建设社会、发展社区,更不会让华裔的政治地位真正提高。提高政治地位要靠自己。 提高政治地位需要多一些华人关心时政、参选、加入到公共服务部门,而不是将就业的眼光局限在“赚钱的行业”!在加拿大,参选从政、在公共服务部门任职不是“肥缺”,特别是参选,很容易费力不讨好。那么,这些“苦差事”我们不做,让其他族裔做,反过来我们又嫌没有被重视,有道理吗?不想服务大众、只想享受被服务,可能吗? 董晗鹏 董议员的视频讲话中,谈到有其他族裔的人问他,“为什么不能是Terry Fox上五元加币”?这真是一个好问题。1980年,22岁的Terry Fox在骨癌截肢后,装着义肢,从加西跑向加东,跑了143天,5373公里,为癌症研究筹款。当时加拿大全国人口是2000多万,他说,希望能筹到2000万加币,筹款就达到了2470万!而他自己,连为母亲买生日礼物,还是靠兄长资助。为什么不能是Terry Fox入选?当然可以! 不仅Terry Fox入选没问题,其他候选人入选同样合情合理!根据加拿大央行官网可知: Pitseolak Ashoona,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她的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北极东部因纽特人曾经遵循的传统生活方式。 Robertine Barry,第一位法裔加拿大女记者,不懈倡导着许多社会正义事业,特别是女性的平权。 Binaaswi (Francis Pegahmagabow)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是加拿大历史上获得最高荣誉的原住民士兵。为促进原住民在加拿大的权益而长期努力。 Lotta Hitschmanova 是加拿大最早的民间人道主义者之一。她于 1942 年作为捷克难民来到加拿大之后,毕生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尤其是儿童,并呼吁加拿大社会向其他贫困国家捐款。 Isapo-muxika(Sahpo Muxika /Crowfoot),原住民领导人,以擅长促动原住民与定居者及原住民之间的和平相处而闻名。 Onondeyoh (Frederick Ogilvie Loft) ,原住民领导人、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政治和社会活动家,于 1918 年 12 月创立了第一个泛加拿大原住民组织,以倡导保护和扩大原住民权利。 这些候选人各个表现优异,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皆为加拿大的骄傲! 最终花落谁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应该真正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学会运用合理渠道发声。正像前辈温金友先生,“他是第一位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加拿大人,精通粤语、英语,利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弥合温哥华英语社区和华人社区之间的鸿沟。他任职警察局翻译,积极参与华人社区组织,为被剥夺权利的人发声,对改变加拿大对华裔的歧视产生积极影响。” 在积极签名的同时,华裔社区更应该思考,为何华裔的移民史长过加拿大的建国史,温金友先生等先侨们做过那么多努力,投票权恢复了近八十年,1957年第一位华裔议员郑天华就进了国会,而现在社区里还在投票日喊出“就差你一票”来呼吁投票,还在讨论是融入还是“各过各的”,还在纠结“主流”这个词的含义,不懂得不加入支柱型行业就是在边缘化自己这个浅显的道理? “温金友签名”是华社发展中的一次冲浪。从此以后,大浪滔天,愿我们多迎浪而上,更多勇敢、更多参与! 参考链接: https://www.bankofcanada.ca/banknotes/banknoteable-5/nominees/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20506/tad1_r.htm
Read More思考|为什么“华裔是码农,印裔是CEO”?如何突破?
“华裔是码农,印裔是CEO”已经是老生常谈,而且发展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最近一位在亚马逊工作的华裔吐槽,说印裔如何会进阶、如何让华裔救场又如何在救场后甩掉华裔、华裔如何受欺负,最后这位怀才不遇的华裔愤然“退群”,辞职不干;并且认为,工作组中没有华裔了,印裔根本玩儿不转、他们的“积极表现”早晚会被揭穿。 会吗?硅谷的公司中满眼是印裔高管,貌似都做得风生水起,并没有出现管理层没有华裔便翻车的局面啊。倒是那些看到问题只会吐槽的华裔应该想想,华裔的发展之路在哪里?——退群、吐槽、等着看笑话——可行吗? 印度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位的人口大国。印度国内竞争激励和贫富悬殊大、官方语言是英语、允许双重国籍、社区成员互帮互拉的良好风气,多种内因外因作用下,印裔在北美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各行各业有印裔——有些行业甚至有被印裔垄断的趋势,而且印裔在哪个行业都能迅速成长、进入领导层,还如鱼得水。无论内斗如何激烈,印裔社区对外固若金汤,令媒体和政界对印度社区不敢小觑;偶然遭遇被歧视,马上能成为全国大新闻,三级政要前来站台。凡此种种印裔社区的辉煌,皆为华裔社区的痛点。 推特CEO Parag Agrawal 痛定思痛,如何不痛? RISE 谈到印裔在西方社会的如鱼得水时,许多人会归因于“语言优势”。诚然,英语在印度是官方语言。但是,对华一代可能是障碍的英语,对一代半或者二代或者三代四代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为何华人社区一百五十多年来,仍然没有足够强大?政府、媒体、司法、警察、公共服务部门没有多少华裔,关键时刻发不出声音。在恢复投票权后几十年了,投票率低还是华裔的一个标签?再看国会议员,参众两院的印巴裔议员有六七十位,而华裔议员仅六七位。 那么,什么是制约华裔发展的瓶颈呢? 加拿大国防部长阿南德 去年在温哥华等城市设置摊点征集反歧视签名时,一些华裔(亚裔)路人的冷漠印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族裔的人经过摊点时,即使不来签名,也会竖起拇指点赞,或者打个招呼。尽管许多华裔(亚裔)积极签名,支持反歧视工作,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华裔(亚裔)经过摊点时,目不斜视地径直飘过。 无论志愿者喊出英文、普通话、广东话的口号,他们都不为所动。更有甚者,见过几次孩子要过来签名,被父母拉走。听着父母用中文制止孩子“别多事儿”、“少管闲事”,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不知道这些被制止的孩子长大后,是否就会长成那些对反歧视摊点视而不见的路人? 在促动华裔投票的活动中,听到过几位父母说过,“现在我受启发了,知道要投票了、我出来投票。可我孩子成年了,能投票,但他就是不感兴趣!这怎么办?”和父母详谈,问他们平时在家里谈论投票、政党这些社会时政问题吗,绝大多数答案是“不谈”。“餐桌上的谈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里如果从来不关注时政、选举、社会问题,孩子们长大后,很难一下子转变去关心社会事务。一个不关心时政、社会的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领导力匮乏,别说不会去参选、当选,就连在公司上班也很难发展得顺畅。 领导力匮乏妨碍职场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华裔总结过,“一个欧裔女孩如何大学毕业后四年的时间就升职到我奋斗十六年才达到的级别”——具体原因就是女孩从进入公司后便表现积极,开会喜欢发言、愿意与老板主动沟通、团队中出现矛盾她能挺身而出去解决,久而久之,无论同事还是老板有事情都来找她说,她自然而然就成了团队头目。作为小头目去参加上一层的会议时,不怯场、不懈怠,阳光、开朗、有激情,还能说会道、懂得据理力争,很快就成为中头目。 如此这般,四年完成了华裔十六年的进阶过程。想必这个女孩不是从小被家长吓唬、警告、限制长大的。倘若家长成天告诫孩子“不是你的事儿你不要管”、“少冒头”、“多忍让”,孩子很难有勇气表现出众。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有显著不同。大航海时期,海洋文明的国家帆船圈地几乎占据了全世界。反观郑和七次下西洋,只是送送送。无关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在西方海洋文明打底的社会,农耕文明的一些条条框框恐怕不适合。 这一点,华裔家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家庭教育的不足才是华裔发展受挫的关键原因,是华裔自我设置的“玻璃天花板”。职场的“玻璃天花板”很大程度上源于系统性歧视,要靠全社会反对种族歧视来修正,短时期很难翻天覆地。而现实中,华裔自我设置的“玻璃天花板”则相对容易冲破。 如何突破? RISE 首先要认识差异、面对现实。有些人沉浸在温柔乡,有些人陶醉于舒适圈,躲在小楼成一统,对社会现实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夸张的,不仅自己不认识,还不想听别人说,对于种族歧视、投票选举、社会意识分歧等等,谈虎变色。这种鸵鸟心态,只能是令自己举步维艰。在国际局势动荡,加拿大经济衰退、民众怨气激增的时代,如果还不能勇敢地坐在桌边,就只能沦为桌上的菜码。 差异不怕,差距也不怕。只要努力学习、进步、行动起来,差异会淡化、差距会减少。对一些移民来说,加拿大没有主流社会——每一位积极参与的人就是身处主流中。但是对另一些人而言,加拿大的主流社会壁垒森严——总是踟蹰不前的人,不肯步入“舞池”、不能“与民同乐”,就是在边缘化自己、远离主流。 勇敢很重要,却最好不要冒失闯入。作为移民,加入一个新的国家,最基本的要了解新的国家的习俗文化、大众思潮、法律制度、政府运作等等。了解之后,才能不外行、说话办事“上道”。否则很容易形成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局面。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活到老学到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别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苏格拉底说,“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社会实践也少不了。加拿大是一个提倡志愿者、义工文化的友善国家。在享受其他人提供的义工服务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为社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否则成了只进不出的貔貅。没有人喜欢与总占便宜的人相处。除了志愿服务,也要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情。比如,去敲门推销产品、服务,收集捐款等等。还有,最简单的,从与陌生人见面打招呼、问候“how are you”开始。微笑得多了,坚冰和盔甲都有可能融化。 作为自豪于五千年文明的族裔来说,摆脱旧有的文化的限制不容易,有些人尚未摆脱便心生不忍。其实,也不用完全放弃——五千年的文化自有其优秀所在,何须放弃?突破,是新生命的成长。吸纳营养,成长出更好的果实,仅此而已。不需要抱着壮士断腕的心态,更不必以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去不归。适应好的新文化、保持好的已有文化,才是多元文化。 而“妨碍”华裔奋进的不争不抢、不怒不说的“隐士情怀”,也并非不能克服。如果细看加拿大人,会发现不少加拿大人都是“隐士”——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贵、生活简单、乐观质朴、不蝇营狗苟、不处心积虑、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热衷于社会公益、关心时政,更不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喜欢出人头地、公共场合敢于主持正义。 说到底,华裔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下一代具备符合加拿大社会的公民思维和领导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三家非牟利组织——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加拿大华裔投票促进会、加拿大国际精英俱乐部——联手开办了“Spark Program”,旨在培养华社下一代,通过榜样带领、讲座学习、实践活动等培养年轻人熟悉加拿大社会运作及政治事务,提升个人领导力,积极加入加拿大社会和政治建设、勇于开拓、成长为精英,以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观念普及来促动更多的华裔真正融入到加拿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和发展中。 三级议员,榜样力量! 未来精英,扬帆起航! 一次课程,受益终生! 扫码报名“Spark Program” 来源:高度网
Read More重磅|加拿大究竟有没有“主流文化”?华裔如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没有“主流文化”是一个高频辩论问题。 主张“没有”的人坚持多元文化是各种文化并存,不分主次,没有必要厚此薄彼、甘拜下风。主张“有”的人认为,即使各移民文化共存,也应对已经形成的、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些思想、精神、约定俗成的观念有足够的认知,这样才在社会生活中少碰壁。 主张“没有”的人对主张“有”的人所说的这类既定的、社会共识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也不能否定,但是不赞同用“主流文化”予以定义。 那么,这些已经在加拿大社会达成共识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是什么呢?借用历史学家葛兆光的分析,可以称之为“加拿大文明”。葛兆光用篮球规则来比喻文明: 就好像说,我们经常拿着球来玩,这没问题,但是对不起,一旦你上了篮球场就不能用脚随便踢,上了足球场就不可以用手抱(除了守门员),很多人在一起玩就要有规则。 篮球队的队员们是独立个体,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性格特点,对篮球也有各自的打法,但是上场后要遵守相同的规则。 在题为《什么是中国的文化》的讲座中,葛兆光结合德国学者伊里亚斯在《文明的进程》的观点指明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 “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 “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 “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这些分析具有普适性,不仅能理清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也适于理解加拿大各族裔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融洽相处——那就是在正视加拿大文明的前提下,保有自己的文化。 加拿大华裔“不必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坚守华夏文化,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非本着逃避主义钻在舒适圈中,对外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躲入华语世界便能自成体系、独善其身。 但是,也正如学者们所说: “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 如何获得“加拿大文明”?答案是主动学习。 移民来到加拿大之后,大约除了加拿大好山好水好风光可以“自动获得”——前提是要经常外出、主动接触大自然,其他的,包括语言、福利、护照等等,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学习、积极申请。加拿大文明也不例外。倘若移民来到加拿大,不关注社会行为、不主动去了解风俗习惯、社会思潮、政治事物、行为规范,那么便不会熟悉加拿大这个篮球场的独特的加拿大规则。而不熟悉规则,是无法上场打球的。 然而,对于移民来说,一旦族群人数过多,便容易陷入本族裔的圈子,而不喜欢主动接触“外界”。如刘瑜所感慨,当年胡适留学哥大,去了没多久便开始参加当地聚会、用英文演讲,而她去了哥大一年多了,根本无暇说英文,因为整天忙着在当地中文论坛上唇枪舌剑呢。政治学博士尚且如此,何况百姓草民呢?可知突破舒适圈、走出族裔圈绝非易事。 在移民家庭中,家长不能主动接触社会、不熟悉加拿大文明,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造成下一代虽然没有语言障碍,却对社会运作的规则仍不熟悉,从而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运行中、不会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导致华裔遭遇一些社会问题、陷入困境。 说得通俗点,一代移民由于语言、固有文化等限制,没有掌握加拿大篮球场的规则,导致不能上场打球,纵然有高超球技,也只能当观众或者做做场地清洁工作。观众很轻松,场地清洁收入不错,满足现状的家长告诉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不用去打球,看看就行,或者子承父业做场地保洁。更有些一代移民误以为这就是移民的宿命——移民们永不可能上场,从而没有告诉孩子们上场的可能性。 于是乎,二代在轻而易举就能搞明白球场规则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去学习规则、上场打球,继续做看客或者高收入的外围工作。长此以往,球场上热热闹闹,各色人等都在大显身手,唯独鲜有华裔身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并不能概况全部的社会现象。重点想说明的是,华裔移民要对现状有充分认识,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能上场打球。 华裔青年并非不想上场打球,只是缺乏引导,不知道上场的门径。这一点在周日星火计划的启航课程现场充分展示。 4月24日上午,省议员李耀华先生为启航课程开讲,大致讲述了省政府、省议会的运行及他自己的从政经历和对社区、社会的思考。李耀华议员分享结束后,学员们反响热烈,现场提问不断。学员们普通感觉“新鲜”、“有趣”、“有启发”,如Leo Peng感叹说:“课程收获很多,打开了我对政治的思维”。 李耀华讲的并不深奥,也并非“秘籍”,他说的内容都是公开的。能激发学员热情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榜样力量。这也是在线沟通永远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的原因。青年们面对面听到李耀华讲述自己如何从普通青年一步步走入政坛,更能受到影响和感召。 第二,主题突出。鼓励华裔参政议政、关注时政、进入公共服务部门工作等,这些话题并不陌生。主题突出的讲座更容易学习和领会到相关内容。由于华社缺乏时政类讲座和培训,有兴趣的青年们平时学习无门。启航课程对于这些有兴趣上场打球的年轻人来说,可谓如降甘霖。 加拿大篮球规则内容广泛,准备上场的人需要学的内容很多,比如社交礼仪、哲学思想、法律规则、政党常识、选举知识、演讲辩论、如何突破胆怯、怎样拓展交际范围等等。这些星火培训计划中皆有涉及。 有人说,自下而上地改变族群、社区的现状极其艰难。此言不虚。但是,个体有意识地、自发地去改变,局面则会不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华裔在加拿大的移民历史长过加拿大的建国史,人数也不少,特别是在大温、大多地区。如何在加拿大发展得更好、并参与到加拿大社会政治发展,值得每一位社区成员认真思考和行动。 来源:高度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