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什么“华裔是码农,印裔是CEO”?如何突破?

“华裔是码农,印裔是CEO”已经是老生常谈,而且发展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最近一位在亚马逊工作的华裔吐槽,说印裔如何会进阶、如何让华裔救场又如何在救场后甩掉华裔、华裔如何受欺负,最后这位怀才不遇的华裔愤然“退群”,辞职不干;并且认为,工作组中没有华裔了,印裔根本玩儿不转、他们的“积极表现”早晚会被揭穿。

会吗?硅谷的公司中满眼是印裔高管,貌似都做得风生水起,并没有出现管理层没有华裔便翻车的局面啊。倒是那些看到问题只会吐槽的华裔应该想想,华裔的发展之路在哪里?——退群、吐槽、等着看笑话——可行吗?

印度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位的人口大国。印度国内竞争激励和贫富悬殊大、官方语言是英语、允许双重国籍、社区成员互帮互拉的良好风气,多种内因外因作用下,印裔在北美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各行各业有印裔——有些行业甚至有被印裔垄断的趋势,而且印裔在哪个行业都能迅速成长、进入领导层,还如鱼得水。无论内斗如何激烈,印裔社区对外固若金汤,令媒体和政界对印度社区不敢小觑;偶然遭遇被歧视,马上能成为全国大新闻,三级政要前来站台。凡此种种印裔社区的辉煌,皆为华裔社区的痛点。

推特CEO Parag Agrawal

痛定思痛,如何不痛?

RISE

谈到印裔在西方社会的如鱼得水时,许多人会归因于“语言优势”。诚然,英语在印度是官方语言。但是,对华一代可能是障碍的英语,对一代半或者二代或者三代四代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为何华人社区一百五十多年来,仍然没有足够强大?政府、媒体、司法、警察、公共服务部门没有多少华裔,关键时刻发不出声音。在恢复投票权后几十年了,投票率低还是华裔的一个标签?再看国会议员,参众两院的印巴裔议员有六七十位,而华裔议员仅六七位。

那么,什么是制约华裔发展的瓶颈呢?

加拿大国防部长阿南德

去年在温哥华等城市设置摊点征集反歧视签名时,一些华裔(亚裔)路人的冷漠印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族裔的人经过摊点时,即使不来签名,也会竖起拇指点赞,或者打个招呼。尽管许多华裔(亚裔)积极签名,支持反歧视工作,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华裔(亚裔)经过摊点时,目不斜视地径直飘过。

无论志愿者喊出英文、普通话、广东话的口号,他们都不为所动。更有甚者,见过几次孩子要过来签名,被父母拉走。听着父母用中文制止孩子“别多事儿”、“少管闲事”,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不知道这些被制止的孩子长大后,是否就会长成那些对反歧视摊点视而不见的路人?

在促动华裔投票的活动中,听到过几位父母说过,“现在我受启发了,知道要投票了、我出来投票。可我孩子成年了,能投票,但他就是不感兴趣!这怎么办?”和父母详谈,问他们平时在家里谈论投票、政党这些社会时政问题吗,绝大多数答案是“不谈”。“餐桌上的谈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里如果从来不关注时政、选举、社会问题,孩子们长大后,很难一下子转变去关心社会事务。一个不关心时政、社会的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领导力匮乏,别说不会去参选、当选,就连在公司上班也很难发展得顺畅。

领导力匮乏妨碍职场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华裔总结过,“一个欧裔女孩如何大学毕业后四年的时间就升职到我奋斗十六年才达到的级别”——具体原因就是女孩从进入公司后便表现积极,开会喜欢发言、愿意与老板主动沟通、团队中出现矛盾她能挺身而出去解决,久而久之,无论同事还是老板有事情都来找她说,她自然而然就成了团队头目。作为小头目去参加上一层的会议时,不怯场、不懈怠,阳光、开朗、有激情,还能说会道、懂得据理力争,很快就成为中头目。

如此这般,四年完成了华裔十六年的进阶过程。想必这个女孩不是从小被家长吓唬、警告、限制长大的。倘若家长成天告诫孩子“不是你的事儿你不要管”、“少冒头”、“多忍让”,孩子很难有勇气表现出众。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有显著不同。大航海时期,海洋文明的国家帆船圈地几乎占据了全世界。反观郑和七次下西洋,只是送送送。无关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在西方海洋文明打底的社会,农耕文明的一些条条框框恐怕不适合。

这一点,华裔家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家庭教育的不足才是华裔发展受挫的关键原因,是华裔自我设置的“玻璃天花板”。职场的“玻璃天花板”很大程度上源于系统性歧视,要靠全社会反对种族歧视来修正,短时期很难翻天覆地。而现实中,华裔自我设置的“玻璃天花板”则相对容易冲破。

如何突破?

RISE

首先要认识差异、面对现实。有些人沉浸在温柔乡,有些人陶醉于舒适圈,躲在小楼成一统,对社会现实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夸张的,不仅自己不认识,还不想听别人说,对于种族歧视、投票选举、社会意识分歧等等,谈虎变色。这种鸵鸟心态,只能是令自己举步维艰。在国际局势动荡,加拿大经济衰退、民众怨气激增的时代,如果还不能勇敢地坐在桌边,就只能沦为桌上的菜码。

差异不怕,差距也不怕。只要努力学习、进步、行动起来,差异会淡化、差距会减少。对一些移民来说,加拿大没有主流社会——每一位积极参与的人就是身处主流中。但是对另一些人而言,加拿大的主流社会壁垒森严——总是踟蹰不前的人,不肯步入“舞池”、不能“与民同乐”,就是在边缘化自己、远离主流。

勇敢很重要,却最好不要冒失闯入。作为移民,加入一个新的国家,最基本的要了解新的国家的习俗文化、大众思潮、法律制度、政府运作等等。了解之后,才能不外行、说话办事“上道”。否则很容易形成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局面。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活到老学到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别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苏格拉底说,“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社会实践也少不了。加拿大是一个提倡志愿者、义工文化的友善国家。在享受其他人提供的义工服务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为社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否则成了只进不出的貔貅。没有人喜欢与总占便宜的人相处。除了志愿服务,也要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情。比如,去敲门推销产品、服务,收集捐款等等。还有,最简单的,从与陌生人见面打招呼、问候“how are you”开始。微笑得多了,坚冰和盔甲都有可能融化。

作为自豪于五千年文明的族裔来说,摆脱旧有的文化的限制不容易,有些人尚未摆脱便心生不忍。其实,也不用完全放弃——五千年的文化自有其优秀所在,何须放弃?突破,是新生命的成长。吸纳营养,成长出更好的果实,仅此而已。不需要抱着壮士断腕的心态,更不必以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去不归。适应好的新文化、保持好的已有文化,才是多元文化。

而“妨碍”华裔奋进的不争不抢、不怒不说的“隐士情怀”,也并非不能克服。如果细看加拿大人,会发现不少加拿大人都是“隐士”——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贵、生活简单、乐观质朴、不蝇营狗苟、不处心积虑、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热衷于社会公益、关心时政,更不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喜欢出人头地、公共场合敢于主持正义。

说到底,华裔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下一代具备符合加拿大社会的公民思维和领导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三家非牟利组织——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加拿大华裔投票促进会、加拿大国际精英俱乐部——联手开办了“Spark Program”,旨在培养华社下一代,通过榜样带领、讲座学习、实践活动等培养年轻人熟悉加拿大社会运作及政治事务,提升个人领导力,积极加入加拿大社会和政治建设、勇于开拓、成长为精英,以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观念普及来促动更多的华裔真正融入到加拿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和发展中。

三级议员,榜样力量!

未来精英,扬帆起航!

一次课程,受益终生!

扫码报名“Spark Program”

来源:高度网